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程志清教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验案拾萃作者/余昱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 编辑/许红红⊙校对/钱秀华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95%的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西医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单用或联合应用六大类降压药物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虽然,降压药物的降压疗效确切,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患者已联用多种降压药物也未能控制血压水平到正常范围,甚者血压持续不降,这使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感到异常棘手。浙江中医药大学程志清教授从医40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师古不泥,善融新知;对内科杂证的诊治见解独到,尤擅长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对高血压的防治从中医学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现摘其临床验案可窥其一斑。 1凉肝息风法治愈肝风头痛例1,患者,男,58岁,初诊:年9月16日。主诉:头晕、头痛如劈,行走飘浮反复不愈一月余,住院前有高血压病史,长服降压药片,1周前因工作繁忙,头晕头痛剧烈,测血压10/10mmHg而收住入院治疗,现经西药治疗血压下降而自觉病情未见好转,要求中医会诊。诊查:面红如醉,头痛剧烈,头重脚轻,头晕欲仆,肢麻颤抖,以致不能下床行走。舌红绛苔老黄糙,脉弦劲。BP/mmHg。证属肝阳亢逆,风火相煽。治法:凉肝息风。 羚羊角g(先煎),钩藤15g(后下),生地18g,白芍1g,川贝6g,竹茹1g,滁菊1g,石决明30g(先煎),广地龙1g,桑叶15g,川牛膝10g,决明子30g。3剂。二诊:上方1剂后头痛顿减,3剂后,诸症悉减好转,血压降至/90mmHg,原方再进7剂。三诊:/85kPa,诸症悉瘥,舌红苔薄黄腻,上方去羚羊角,加赤白芍各1g,川芎6g,天麻1g,带药出院,以资巩固。 按语 本案因高血压头痛剧烈而入院,症见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头晕欲仆,舌红绛,苔黄糙,脉弦劲而数,风火相煽,亢逆于上症状明显,故取《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化裁,其中羚羊角性寒味咸,凉肝息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镇静、抗惊、解热、降压、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程师在方药中重用羚角为君,每剂1~g,研末吞服,降压效果明显;臣以钩藤、石决明、决明子则使凉肝息风作用增强,佐以白芍、生地酸甘化阴,滋阴柔肝,地龙、桑叶、甘菊清热平肝,竹茹、贝母清热化痰,诸药合用,可使热去阴复,痰消风熄。因药证合拍故1剂后病势顿挫,7剂后诸证悉有好转。如法调理周后出院。 清肝泻热,涤痰化瘀法治愈眩晕头胀按语 本案因肝郁气滞蕴久,生痰化热,以致气火上逆,痰瘀痹阻,而见头晕,头胀,胸闷,胸痛,故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热,瓜蒌薤白半夏汤加丹参、赤芍、川芎,涤痰化瘀舒痹而见显效。 3平肝降逆、通阳舒痹、涤痰活血法治疗眩晕胸痹例3,患者,女,60岁。初诊:00年10月18日。主诉:头晕头胀伴胸闷、心悸、心慌反复发作1年余,近个月加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史,长期服降压西药心痛定每次10mg,次/d。诊查:BP/75mmHg,心率37~47次/min,心律不齐,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结,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ST-T改变;辨证:阳亢气逆,心脉瘀阻。治法:平肝降逆、通阳舒痹、涤痰活血。方药:天麻(先煎)1g,双钩(后下)15g,怀牛膝1g,葛根15g,郁金1g,炙甘草9g,桑寄生15g,丹参10g,赤芍1g,当归10g,川芎10g,甘松1g,夏枯草15g,石决明(先煎)30g,瓜蒌皮1g,薤白9g,制半夏1g(7剂)。另心宝丸每次粒,每天次。二诊:00年10月5日。BP/75mmHg,心率提高到56~60次/min,头晕、头胀、胸闷、心悸、心慌减轻,原方再进7剂。三诊:00年11月8日,头晕、心悸、胸闷显著好转,血压平稳,舌红苔薄,脉弦,再拟原法。(本文由国学髓 |